文件名称
今天迎来第28个3·15消费者权益日,今年3·15主题为“消费与民生”,其涵义是:强调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,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;强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,是制定消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;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,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。
笔者从江门市消委会网站上了解到在2011年第一季度,江门市各级消委会共受理消费者来访、来电投诉101件,已解决86件,解决率达86%,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0538元。按性质划分主要是质量问题和营销合同问题,分别占投诉总量的64%和22%。按类别划分,投诉前三位是家用电子电器类、服务类和百货类,分别占投诉总量的35%、28%和13%。
从消委会统计数据来看,饮食消费行业的投诉虽然没有上“前三甲”,但之前曝光的三聚氰胺,以及最近曝光的地沟油、一滴香、垃圾火锅、漂白蘑菇、蜂胶造假事件等,都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。
2011年,面对食品行业的潜规则,我们该做什么?我们能做什么?本期笔者带来了食品行业的4个潜规则,希望能给广大消费者提个醒。
A
狸猫换太子 果糖充蜂蜜
在入秋的时候,由于天气越来越寒冷干燥,蜂蜜就成为了人们进补佳品之一。在笔者小时候生活的那个村子里曾经有过好几户养蜂人,每到春天的时候都可以看到蜜蜂在蜂箱中进进出出,当然按照蜜源植物来分那个应该算“百花”蜜。如今市面上蜂蜜品种众多,如荔枝蜜、刺槐蜜、紫云英蜜、油菜蜜、枣花蜜、野桂花蜜、龙眼蜜、椴树蜜等。但是在市场上出售的天然蜂蜜并不天然,据曝光是一种名叫“果糖”的原料冒充得来,这种“果糖”又叫“人造蜂蜜”,采购价差不多比普通蜂蜜便宜一半,因此掺和到蜂蜜里面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成本。而这种“果糖”的生产原料竟是长了虫的碎米粒,即陈年加工大米的下脚料。陈旧的碎米经过一系列加工和转化,就变成了“果糖”。这种“果糖”看上去无色透明,呈黏稠状,类似于蜂蜜,其实是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。事实上,在整个蜂产品行业,使用“果糖”冒充蜂蜜已经不再是秘密,很多地方的蜂蜜生产厂家都将“果糖”作为原材料采购。
鉴别真假蜂蜜小窍门
蜂蜜的质量可以从色、香、味、质四方面去辨别:
色——真蜂蜜透光性强,颜色均匀一致;劣质蜂蜜混浊而有杂质。新蜂蜜以浅琥珀色而透明为正品。
香——真蜂蜜在采收后数月便能散发出特有的蜜香,香浓而持久,开瓶便能嗅到;或把少许蜜置于手掌,搓揉嗅之,有引人入胜的蜜香。
味——蜂蜜是清爽甘甜的,绝不刺喉。蜂蜜加开水略加搅拌即溶化而无沉淀者为好蜜;劣质蜜不易溶化,且有沉淀。
质——上等蜂蜜的蜜质浓度非常高,流动慢。以一滴蜂蜜置于纸上,优质蜂蜜成珠形,不易散开;劣质蜂蜜反之。
B
“名牌食品”也忽悠
“康师傅”变“康帅博”
“山寨”一词,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,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。从山寨行为、山寨文化到山寨产品,而如今山寨食品也在农村或者火车上大行其道。2010年春运期间笔者坐火车从重庆到广东时,就被“貌似神离”的康帅博忽悠了,当时真是哭笑不得。
造山寨是个技术活儿,辨山寨是个眼力活儿,在购买食品时看外包装,可不能仅凭印象,很多时候厂家的区别,就决定了你买的是正品还是山寨货。要认准有知名度的品牌来买,因为这样的企业工商检查较严,万一食品出现了问题,也有保险公司担保,多一份保障。
C
我的美食,我的团 美食团购,馅饼?陷阱?
今天你“团”了吗?当家电团购已习以为常,团购风潮也开始席卷餐饮业。如今,团购网包罗各种信息,笔者也加入了几个江门本地的美食团购群,常与群友们在网上交流团购经验。一位网名为“公鸡先生”的网友给笔者讲诉了他前些日子一次美食团购经历,该网友在一美食团购网上看见价值400多元的一个套餐,团购价只要88元,这般诱惑怎可抵挡,他直接拍定。但是遗憾的是按照那团购网上的地址到那餐厅就餐时,却发现自己原来拍的那充满诱惑的套餐卖相很一般,大餐也变成了“迷你餐”,分量严重不足。该网友与餐厅交涉,工作人员给他的回答是“图片仅供参考,以实物为准”。
针对这种情况,笔者建议热衷美食团购的年轻一族要擦亮眼睛,在拍之前先和朋友交流交流,尽量选择本地区有影响力的团购网。
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物,食品的健康与否,不但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,而且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续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自觉遵法守法,严格按照有关法律、法规、标准要求,杜绝不卫生、不安全隐患的产品流入市场。同时,各执法监督部门,依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,从原材料生产、采购、到食品生产加工、贮存、运输、各环节加大监管力度,打击违法行为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